每年春节,儿女的婚姻大事都成为父母长辈们绕不开的话题。然而近年来,「不婚主义」在90后群体中悄然盛行,「婚」与「不婚」成为几代人避无可避的家庭矛盾来源。
根据2021年百合佳缘联合艾瑞咨询发布的《中国当代不婚主义白皮书》的数据表明,坚定不婚人群在单身群体中的占比达到4%,其中以一线城市、女性、30岁以上不婚者居多;
近1/3的不婚人群认为:结婚和恋爱是完全独立的两件事,爱情是两个人的美好与甜蜜,而婚姻更像是冷冰冰的、严肃的商业合同;婚姻可以没有爱情,而真正相爱也不一定要步入婚姻......
这些倾向于选择「不婚」的女性,大多不想受到婚姻的束缚,追求自由和独立。她们自比为当代“自梳女”,作为自己反抗传统嫁娶体系的旗帜。
所谓自梳女,大体指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40年代的近百年间,在珠三角地区涌现的自主选择“终生不婚”的女性群体。她们将头发梳起,不结婚、不生子,独自跨洋到陌生的地方辛苦打拼,安身立命。
照片中间被遮住脸的是保姆颜姐,她也是中国最后一代自梳女
然而在百年前,作为中国最早的不婚主义,「自梳女」这样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,一度被视作社会的“极端”。她们不顾世俗目光、自力更生,在今天看来颇具有“先锋”意味的选择,却鲜有人了解这条道路背后的艰辛。
图片来源网络:自梳女
这些主动选择「自梳」的女子,有些是看透了婚姻生活的不幸,有些是没遇到合适的良人自此耽搁了,有些则是为了弟妹早些嫁娶而被迫梳起发髻(旧时要严格按照长幼次序婚嫁)……
无论出于怎样的原因选择了「自梳」,只要走上了这条路,那便是自己嫁给了自己,生生世世只能一人面对悲欢喜乐。
那么,「自梳女」的出现意味着什么?到了晚年孤寂万分的她们,可曾会后悔?现如今越来越多的「不婚女性」,可以看作是「自梳女」的延续吗?
「自梳」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
关于「自梳女」的起源,民间曾有一则传说。
很久以前,顺德容奇镇有一胡姓人家,养了五个女儿。
大姐嫁给有钱人家做『守墓清』(即嫁给已去世的男人);二姐嫁给富商做妾,过门不到一年,不堪大老婆、丈夫的打骂和家公的调戏而跳井自杀;三姐嫁给一个穷石匠,丈夫采石时跌断了脚,家无生计,被迫拖儿带女上街乞讨;四姐嫁给穷人家,生活的重担使她未及30岁便面黄鬓白。
五妹看到四个姐姐的生活,不想重蹈覆辙,26岁仍不愿相亲,最后决定永不嫁人,父母无奈,只得卖一亩田地,为五妹在村头置了一座小屋。自此,五妹便自梳发髻,自食其力,在当地逐渐形成一种风气。
图片来源网络:自梳女们
不过呢,传说是无史可鉴的,只可作故事一观了之。
事实上,在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的时候,各式各样的厂房宛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。男耕女织已然过时,劳动力纷纷走入工厂,来自周边村镇的普通女性甚至成为了进厂工作的主力。
当时的广东顺德,全县女工多达22万人。女性们有了自己的经济来源,且被西方传入的「人人平等」的思想所感染,自我意识的觉醒也就顺理成章了。
图片来源网络:晚清时期顺德的工厂
到了晚清末年,在自由思潮的催动下,珠三角一带的成年女子出现了一个「另类现象」。她们自己为自己梳起发髻,并为自己守节,表示终身不嫁。
然而,在那个强调贞洁的年代,嫁给自己同样要守节。如若违背了自己的誓言,轻则会被众人唾弃,重则要被装入猪笼沉入河底,即「浸猪笼」。
即使面对这样严苛的社会审视,许许多多的女性仍“甘之如饴”。因为在此之前,女孩们除了结婚别无选择,而作为初代产业工人的她们,第一次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,即使这份权利没有那么完整。
旧时的广东有一个很传统的习俗,未出嫁的女子统一梳辫子,而已出嫁的女子统一梳发髻。因此,看一个女子有没有夫家,只要看头发是辫还是髻就能明了。
TVB电视剧《自梳女》中的女主人公素娟就是顺德缫丝厂的一名女工。因看到姐妹嫁入夫家受尽折磨而对婚姻倍感失望,加之自己在丝厂有一份稳定的收入,于是毅然决定梳起不嫁。
图片来源电视剧《自梳女》:正在进行自梳仪式的素娟
在资本主义刚刚萌芽,封建迷信依旧处在上风的时期,「千千万万的素娟」是男权体系下最特别的群体。她们硬生生劈开了「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」的铜墙铁壁,第一次为自己的婚姻做主,为自己的人生负责。
她们用「自梳」这种